当前位置:文玩珍藏乐园 >> 玉石百科 >> 详情

古玉“鸡骨白”成因:到底是烧制还是埋藏?


2025-09-11

古玉"鸡骨白"现象的成因存在"烧制说"与"埋藏说"两种主要观点,其形成机制至今仍存在学术争议。以下从多角度展开分析:

古玉“鸡骨白”成因:到底是烧制还是埋藏?

一、烧制说依据

1. 人工煅烧实验证据:部分学者通过实验室模拟发现,将玉石加热至800℃以上持续煅烧,表面会产生类似鸡骨白的白化层。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集中堆放的烧灼玉器,部分呈现局部白化。

2. 物理结构变化:高温导致透闪石等矿物晶体结构破坏,晶格间水分蒸发,形成多孔疏松结构,光线散射产生白色视觉效果。

3. 工艺需求:新石器时代可能存在"烧玉祭天"的宗教仪式,《周礼》记载"燔玉"习俗,或与某些特殊用途玉器的加工相关。

二、埋藏说证据

1. 土壤化学侵蚀:埋藏环境中地下水含可溶性盐类(如碳酸盐、盐),长期渗透导致玉料表层发生离子交换反应。尤其含铁质成分被溶蚀后,会形成多孔状白色蚀变层。

2. 典型案例分析:浙江反山墓群出土玉器显示,同一墓葬中接触土壤部位白化显著,而包裹在漆器内的部分保持原色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玉器在地下水位波动区呈现分层白化现象。

3. 次生矿物转化:埋藏过程中,表层透闪石可能蚀变为滑石、蛇纹石等含水矿物,这种蚀变层硬度显著降低,与内部玉质形成明显差异。

三、综合影响因素

1. 玉料本身特性:透闪石-阳起石系列玉料因结构含羟基,更易发生白化。不同产地的微量元素差异会影响蚀变速率。

2. 时间维度:实验证明短期强酸侵蚀与长期自然风化都可导致白化,但显微结构存在差异。真品鸡骨白常见叠加痕迹,呈现层次分明的"云母状"解理。

3. 地域特征:北方碱性土壤与南方酸性土壤形成的白化层在显微形貌、伴生矿物方面存在可辨识差异。

现代科技手段如LA-ICP-MS元素分析、显微拉曼光谱等证实,自然形成的鸡骨白存在Fe元素流失的梯度变化,而人工烧制样品则显示出均匀的元素分布特征。值得注意的是,商代以后出现的"仿古做旧"工艺(如明高濂《遵生八笺》记载的"琥珀烫"技法),使得部分传世品的白化现象存在人为干预可能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