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珍藏乐园 >> 书画百科 >> 详情

《古代围棋棋具的材质演变史》


2025-08-26

《古代围棋棋具的材质演变史》

《古代围棋棋具的材质演变史》

围棋棋具的材质演变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,其变化既反映工艺技术的进步,也体现社会文化的变迁。以下是分阶段的具体分析:

1. 先秦时期:自然材料阶段

早期棋子: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原始围棋活动,棋子多用天然石子(如河滩卵石)、陶土烧制颗粒或动物骨骼磨制。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商代陶制围棋子,直径约1.5厘米,表面粗糙。

盘具雏形:战国时期流行石板刻线或木质棋盘,《孟子》中"弈秋诲弈"的记载佐证了当时棋具的普及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17×17道木胎漆盘,显示了早期棋盘规格尚未统一。

2. 汉唐时期:工艺标准化时期

玉石棋子的兴起:汉代随着玉文化兴盛,贵族阶层流行使用和田玉、蓝田玉磨制棋子。《西京杂记》记载汉成帝时已出现"琉璃棋子",可能指早期玻璃工艺。唐代丝绸之路带来玉石原料,新疆出土的唐代玉棋子可见精细抛光工艺。

楸木棋盘的确立:唐代明确以楸木为棋盘标准材料,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称"枰如玉"形容优质楸木纹理。此时19道棋盘已成定制,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紫檀木棋盘镶象牙边,体现镶嵌工艺的成熟。

3. 宋元时期:材质多元化发展

瓷质棋子的突破:宋代汝窑、哥窑烧制的陶瓷棋子达到工艺巅峰,胎体薄而清脆,釉色有天青、月白等。1987年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出土的素胎围棋子,证实了当时官方的标准化生产。

新型复合材料:元代出现"云子"雏形,采用云南特产的玛瑙、紫英石等矿物混合熔铸,但尚未形成后来成熟的。同时期的漆木棋盘开始采用披麻挂灰工艺,防止变形开裂。

4. 明清时期:材质工艺精细化

永昌云子的成熟:明代云南永昌府(今保山)完善了熔炼工艺,《徐霞客游记》记载"棋子出云南,以永昌者为上"。正统包含紫英石、玛瑙、硼砂等原料,成品透光性强,落盘声脆。

名贵木料应用:明清宫廷使用紫檀、黄花梨制作棋盘,民间则流行榧木、楠木。苏州周天球《弈谱》详细记载了木材干燥处理和防裂技术,棋盘厚度增至15-18厘米以实现共鸣效果。

特殊材质创新:清代出现景泰蓝铜胎棋盘、青花瓷围棋罐等衍生工艺品。蒙古贵族使用银丝镶嵌的骆驼骨棋子,西藏地区则保留着传统的玛尼石雕刻棋子。

工艺细节补充:

古代棋子直径存在明显时代差异:汉代约1.8-2.2厘米,唐代缩小至1.5厘米左右,明清回归到2.0-2.3厘米标准。

唐代棋盘足部设计受胡床影响出现四足式,宋代改为束腰须弥座式,明代发展出六足卷云纹样式。

清代《景德镇陶录》记载了"棋罐釉"的特殊,需经三次煅烧才能达到理想的哑光效果。

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展示了材质从质朴到华美的转变,更反映了围棋从游戏升华为文化载体的历程。各时期的材质选择既有技术条件的限制,也包含着古人对"金石不朽"的哲学思考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