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珍藏乐园 >> 收藏百科 >> 翡翠 >> 详情

收藏级翡翠的四大鉴定标准,教你避开假货陷阱


2025-07-08

收藏级翡翠的四大鉴定标准及延伸知识点:

收藏级翡翠的四大鉴定标准,教你避开假货陷阱

1. 种水(质地与透明度)

- 老种翡翠:结构致密(如玻璃种、冰种),颗粒细腻无明显颗粒感,透光性佳,光线折射均匀。老种翡翠经久耐戴,不易变种。

- 新种翡翠:颗粒较粗,透明度低(如豆种),可能因结构松散导致时间久了发干变黄。

- 延伸:种水分级从高到低可分为玻璃种、冰种、糯种、豆种,其中"起荧"(光线折射产生的光晕)是顶级种的标志。

2. 颜色(色相与分布)

- 正色为贵:绿色以"浓、阳、正、匀"为佳,帝王绿最为稀有;紫色需鲜艳(如茄紫),红色或黄色需纯正无杂色。

- 造假鉴别:染色翡翠(C货)颜色浮于表面,紫外灯下可能发荧光;镀膜翡翠用针尖可刮落。

- 延伸:"色根"(颜色聚集的脉状分布)是天然翡翠特征,人工染色往往无自然过渡。

3. 工艺(雕工与设计)

- 手工雕刻:线条流畅有深浅变化,细节处理灵动(如衣褶、毛发),机雕则呆板且对称过度。

- 比例协调:观音/佛公需面部匀称(佛公下巴需圆润),戒面需饱满无平面凹陷。

- 延伸:苏工、揭阳工以精细著称,大师落款作品增值潜力更高。

4. 瑕疵(净度与裂隙)

- 天然特征:棉、石纹(透光可见但触摸无感)可接受,但贯穿裂严重影响价值。

- 处理手段:注胶翡翠(B货)表面有酸蚀网纹,敲击声沉闷;拼合翡翠在接缝处有胶痕。

- 延伸:用10倍放大镜观察内部,天然翡翠有"桔皮效应",B货表面呈蛛网状酸蚀坑。

补充鉴定技巧

密度测试:天然翡翠密度3.30-3.36g/cm³,注胶或染色品密度偏低。

证书验证:认准CMA/CAL/CNAS资质机构(如NGTC),扫码核对数据与实物是否一致。

历史价值:清代老翡翠需结合包浆、雕刻风格判断,部分出土翡翠会有土沁现象。

市场常见假货变种包括水沫子(钠长石,轻敲声脆)、马来玉(染色石英岩)、阿富汗玉(方解石,硬度低)。高仿品甚至会复检证书二维码,建议在自然光下多角度观察,避免单一光源造成的"灯下不观色"误判。

标签:翡翠